首页>>成果展示

2021年第2辑(总第8辑)目录及摘要

2023年09月08日 10:39来源:作者:字体
目  录
 

  

  专 家 特 稿 

  清廉建设:中国共产党百年破浪奋进的压舱石

  ..............................李秋芳

  

  廉 政 法 治 

  我国“分体式”贿赂犯罪罪名体系构建:原理、反思与重构

  .......................魏昌东 张笑宇

  我国贪污受贿罪刑法结构调整研究

...............................王 刚
 
腐 败 治 理 

  

  村干部合谋腐败的特征、行程机理及治理路径
——基于中纪委曝光的567起案例分析
.........................袁百顺 丁娟
探寻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文化逻辑
...............................伍洪杏
黑恶势力“保护伞”的出场逻辑、运作形式与治理对策
...............................胡柳娟
从文本到实践:中国廉政话语构建机制与变迁
.............................于  琴
中国共产党治理基层腐败的百年历程、特点及经验
..............................张  旭

“三不”一体推进的重大意义和生成逻辑
.................................高筱红

研 究 述 评 

  

  国际比较视角下的中国反腐败研究:地位和影响

  .....................李慧杰 李杰 王龙

  中国廉政治理研究中的“国家视角”与“地方视角”

  .............................许天翔

 
 
 

  

  清廉建设:中国共产党百年破浪奋进的压舱石 

摘 要:纵观建党以来、新中国建立以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党清廉建设与反腐斗争的历史沿革,仰望忠诚为民、清正廉洁永葆先进性的党员群像,我们完全有底气说,清廉建设是中国共产党这艘巨轮百年劈波斩浪奋勇前行的压舱石!为实现更加清廉的政治生态,更加清廉的党员队伍,更加清廉的社会环境,需要激励广大党员始终保持清廉品格,践行为民服务宗旨,必须从以下着力点把握:突出进行务实而不是空洞的为民服务宗旨教育;管住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和关键人物的权力运行,严格制衡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权力的超载和滥用;鞭策党员公职人员追求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一致性;全面提升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提升党员干部的职业满意度和被信任感,修复好干群互信关系;深度改革用人机制,用科学办法让治国理政和振兴各业的杰出人才真正人岗相宜。

作者简介:李秋芳,十八届中央纪委委员,中央纪委驻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广电总局、港澳办纪检组原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首任理事长。
 
 
我国“分体式”贿赂犯罪罪名体系构建:原理、反思与重构 

摘 要:贿赂犯罪罪名体系与治理结构的构建,是中国式腐败治理理念、智慧、资源与立法技术结晶。中国特色罪名体系的发展形成了以犯罪主体为中心的“分体式”发展模式,立法扩张以增设主体类型为中心,却忽视了对行为类型的重新识别、拓展以及规制对象的有效性等问题。“分体式”罪名体系所形成的贿赂犯罪治理结构,以对价关系为基础设定罪名结构、以结果本位为基础设定评价基准、以差异化治理策略为基础设定配刑原则。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全面推进,对罪名体系建设原理的代际更新提出了全新要求:1.在体系建构基础上,实现从“分体式”立法向以行为类型为中心立法完善转向。2.在要件设定基础上,实现从以对价关系为中心向以公权伦理为基础转向的立法完善。3.在犯罪治理结构上,实现从“差异式”治理走向“全链条式”、“同一性”治理的更新。

作者简介:魏昌东,上海社科院法学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公职刑法学、廉政学、监察学;张笑宇,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职刑法学。

 

 

  

  我国贪污受贿罪刑法结构调整研究 

摘 要:我国贪污受贿罪刑事立法由刑法和司法解释组成,表现为“不严不厉”的结构特征。“不严”系指刑事法网粗疏,犯罪构成的涵摄范围小。“不厉”系指重刑适用条件高,死刑条款被虚置。贪污受贿罪“不严不厉”的刑法结构背离了中央的从严从重惩腐政策,钝化了社会公众反腐倡廉意识,不利于建立“不敢腐”的反腐败机制,无法有效保护公共利益。根据中央的反腐政策,结合我国国情,贪污受贿罪刑法结构应当由“不严不厉”转向“又严又厉”。一方面,长期维持现行入罪标准不变,扩大贿赂物内容,剔除多余的构成要件要素,扩展构成要件的涵慑范围。另一方面,删除司法解释的不当规定,制定死刑适用的指导性案例,保持并发挥刑罚的威慑力。

作者简介:王刚,南京审计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中国刑法学。

 
村干部合谋腐败的特征、形成机理及治理路径    

  ——基于中纪委曝光的567起案例分析 

摘 要:村干部合谋腐败不仅会破坏脱贫攻坚的成果,延缓乡村振兴的进程,更会破坏村民合法权益及党同人民的鱼水关系。整理研究中央纪委国家监察委网站从2015-2020年曝光的案例发现,村干部合谋腐败呈现出涉腐域宽、形式多样、参与面广、潜伏期长和惩处“重纪轻刑”的特征。村干部合谋腐败在乡土文化渗透、管理制度漏洞、多维监督虚置及信息的不对称中滋生、达成、发展和维持。为有效遏制合谋,应注重主流文化建设,抵御关系文化侵蚀;优化管理制度设计,填补各项制度漏洞;构建多元监督体系,消除干部监督盲区;创新信息公开形式,疏通信息交流梗阻,从而构建起新风正气的基层党内政治生态。

作者简介:袁柏顺,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大学廉政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执行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廉政学基础理论与全球腐败治理;丁娟,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探寻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文化逻辑 

摘 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不仅要有政治生态、制度条件,更需要文化的支撑。发挥文化在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中作用,其根基在廉政文化自信,其关键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文化属性的融通。通过用传统文化、科学理论与党的立场支撑信心,坚定反腐必胜的文化自信;通过建设敬畏伦理,树立尊道贵德思想、“法纪”敬畏与“权力”敬畏,强化“不敢腐”的威慑;通过廉洁伦理制度化与反腐制度伦理化等制度伦理建设,用制度固化“不能腐”伦理,以伦理支撑“不能腐”的制度笼子;通过坚定理想信念、坚持规范意识与培育实践意识,可以增强“不想腐”的廉洁文化自觉。在文化上促进三者贯通,做到统筹协调、同步推进,有利于更深刻把握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理论意蕴。

作者简介:伍洪杏,湖南省廉政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湖南工商大学教授。

 

  

  黑恶势力“保护伞”的出场逻辑、运作形式与治理对策 

摘 要:黑恶势力“保护伞”作为一种政治侵权行为,其存在和蔓延必然带来一种社会抗争,直接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和执政形象。从演绎形式看,“保护伞”的形成主要包括权钱渗透型、包庇纵容型和组织领导型,是公共权力与个体私利融合的结果。要破除“打伞”行为,需要构建完善的问责、司法干预制度,确立人民民主、民本价值理念,实施常态化的群防群控战略。

作者简介:胡柳娟,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执政党建设基本问题。

 

  

  文本到实践:中国廉政话语构建机制与变迁 

摘  要:中国廉政话语文本构建经历了由新中国成立初期以阶级斗争为主导的运动式话语,到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步建立的法制话语,再到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步入“新常态”下廉政话语更贴近群众日常生活,与公众话语互构互建的发展历程。其社会实践主要以政治隐喻为主导,让人民群众与廉政话语文本共情,从而将廉政理念再概念化,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解、接受抽象的廉政概念。中国廉政话语变迁过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着力构建扎根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廉政话语理念,有力凸显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党员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展现了共产党人治国理政和加强自身建设的政治智慧。

作者简介:于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廉政学、政治人类学。

 

  

  中国共产党治理基层腐败的百年历程、特点及经验 

摘  要:基层腐败治理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百年实践。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治理基层腐败在不同历史时期经历了初步探索、曲折实践、转折突破、提质升级的演进历程,既在治理理念、治理方式、责任主体和基本方针四个方面呈现出鲜明特点,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要以强化基层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化基层腐败治理;要以聚焦“三个重点”为抓手推进基层腐败治理;要把健全党和国家基层监督体系作为基层腐败治理的重要保障;要把始终坚持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作为基层腐败治理的动力和源泉。

作者简介:张旭,西南交通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廉政与治理。

 

  

  “三不”一体推进的重大意义和生成逻辑 

摘 要:“三不”一体推进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哲学智慧的具体体现,是巩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并无限趋向彻底胜利的基本遵循,是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方略,是建构中国特色国家廉政体系的策略选择。“三不”一体推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三不”是目标内容,是核心,“一体推进”是实践要求,是关键。“三不”的形成机理是“三不”一体推进论断生成的内核逻辑,“三不”各有侧重、利弊分明,同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关系逻辑客观上要求“三不”必须一体推进。

作者简介:高筱红,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廉政理论与实践。

 

  

  国际比较视角下的中国反腐败研究:地位与影响 

摘 要:为了更好地推动国内外反腐败研究的合作交流,本文基于文献计量方法,以1983-2018年期间在SSCI数据库中反腐败领域的论文为研究对象,探究反腐败研究领域国际合作的特征,将我国科研机构置于反腐败科研合作网络中以揭示其学术地位、竞争力、合作规模等状况,为拓宽我国参与反腐败国际合作渠道提供参考。通过分析发现,虽然美国发文量及文章影响力居于世界首位,美国研究机构处于合作网络的核心位置,但近年来中国学者越来越高产,中美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中国学者的论文质量和国际关注度也在逐步提升。在腐败研究国际合作中,美国是中国重要的学术合作伙伴,中国香港学术机构是重要的对外交流窗口,大陆研究机构正迎头追赶,但后者在与国际机构合作上不如香港机构活跃。在反腐攻坚战中,从国际科研合作着手推动理论互通、加强人文交流,推进改革深化和制度创新实践,与政府外交形成合力,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作者简介:李慧杰,吉林大学行政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反腐败国家合作研究;李杰,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副研究员、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知识图谱研究;王龙,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腐败治理研究。

 

  

  中国廉政治理研究中的“国家视角”与“地方视角” 

摘 要:关于中国廉政治理的阐释性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理论研究视角,即整体性的国家分析视角和局部性的地方分析视角。前者秉承整体性思维,将整个国域视作一个治理单元,将中央政府视为最重要甚至唯一的行动者,强调国家反腐的决心、意志和专门性的反腐败机构在廉政治理中的作用。寻求廉政治理取得局部突破的地方视角则更为关注地方层面的行动者在廉政治理方面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进而强调它们在推动国家廉政治理方面的积极作用。不过,廉政治理不仅涉及中央或地方层面的政策制定、惩罚力度,更关乎法律、制度的执行。对此,不少研究已关注到,在巨大的治理规模和多层级的治理体系下,开展廉政治理活动需要解决“交易成本”和“做对激励”问题,否则廉政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将缺乏足够的内生动力导致反腐力度不足,这造成廉政治理绩效不佳重要原因。本文认为,廉政治理的“国家视角”揭示了中国反腐倡廉的整体性变化和阶段性特征,但忽视了政府层级性、治理成本和代理人激励问题。而“地方视角”虽有助于理解廉政治理的多元性和区域性特征,但割裂了央地关系的影响,过度拔高地方自主性。新近研究虽然将重点转向廉政治理过程,但仅强调了治理成本、代理人激励和反腐败动力的重要性,但没有充分揭示其内在机理。推动中国特色廉政学“三大体系”建设,需要从我国特殊的央地关系、条块关系出发,以廉政治理的激励机制—执行动力—治理绩效为切入点,探寻超大规模国家、多层级政府实现廉洁政治的治理之道。

作者简介:许天翔,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斗争、权力监督制约、地方政府创新等。
 
购买方式:社科文献出版社京东官方旗舰店(点击下方链接)
https://mall.jd.com/index-10347452.html?from=pc 

  

  

(责编:蒋来用)
分享到:
0
转载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