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1辑(总第9辑)目录及摘要
目 录
廉 政 技 术
运用大数据一体推进 “三不” 机制建设论析 ……………………… 陈静 赵旖
运用大数据一体推进 “三不腐” 的难点及应对策略 ………………………贵州省铜仁市纪委监委课题组
基于技术执行框架的纪检监察机关数字化转型研究 ………曾智洪 周孙卿 陈煜超
数字技术何以形塑基层监督体系? ——一个地方项目运作过程的分析 ……………………… 皇甫鑫 杨亚星
大数据监督手段的边界分析………………………徐明慧 陈思同
大数据反腐背景下公职人员隐私权法律保护路径研究 ………………………………………毕 傲
监 察 体 制 改 革
论政务处分救济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完善 …………………… 闻梓安 钱小平
监察法规的界定及功能面向…………………………………许 柯
廉 政 法 治
法治反腐视域下完善职务犯罪技术调查权制度研究 …………………陈鑫铭 谌礼清
“小细节” 与 “大格局”: 纪检监察问题线索处置方式的发展变迁历程与意义 …………………冉红音 阳平 赵雪
廉 政 话 语 与 舆 论
涉腐涉纪网络舆情的特征、 分类及应对策略研究 ………………… 黎春蕾
监察法治话语与中国话语逻辑——以留置的对等英译问题为例 ………………………………… 戴晓军
学 科 建 设
廉政学研究重点、 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2020 年廉政学学科建设研究综述 …………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课题组
纪检监察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 周艺津
运用大数据一体推进 “三不” 机制建设论析
陈 静 赵 旖
摘 要: 信息时代, 大数据成为推进我国反腐败进程、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利器。一方面, 大数据自身的优势能够为一体推进“三不”机制建设提供全面的反腐资源、 科学的反腐平台和有效的反腐举措;另一方面, 一体推进“三不”机制建设面临着数据断层、 数据失真、 法律缺失等多重困难。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反腐败斗争形势, 党和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大数据反腐相关法律制度, 运用大数据构建“三不”线上机制, 健全“三不”宣传机制, 让大数据成为新发展阶段一体推进“三不”机制建设的探照灯和加速器。
作者简介: 陈静,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赵旖,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科社专业硕士研究生。
运用大数据一体推进 “三不腐” 的难点及应对策略
贵州省铜仁市纪委监委课题组
摘 要: 本文从运用大数据一体推进 “三不腐” 的实践出发, 分析了当前运用大数据一体推进“三不腐”工作的难点, 并结合“三不腐”的工作理念, 从组织领导、制度建设、数据挖掘、平台建设、基础保障五个方面研究对策, 以实现制度反腐与科技反腐的深度融合, 推进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课题组成员简介: 课题组组长: 钟汰甬, 贵州省铜仁市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 课题组成员: 于红, 贵州省铜仁市纪委常委、 二级调研员、 铜仁市纪检监察学会副会长; 罗运明, 课题执笔人, 贵州省铜仁市纪委监委调研法规室四级主任科员; 黄河,贵州省铜仁市纪委监委调研法规室干部。
基于技术执行框架的纪检监察机关数字化转型研究
曾智洪 周孙卿 陈煜超
摘 要: 纪检监察机关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专门性反腐败机构。在遵循《中央纪委国家监委信息化工作规划 (2018—2022 年) 》战略部署的基础上, 其创造性地将高科技手段与纪检监察业务融合, 目前已在数字化反腐领域取得了积极进展。但鉴于纪检监察工作内容的敏感性和信息数据的安全性等因素, 各地对数字技术嵌入纪检监察业务的探索都很谨慎, 因此, 在客观的数字技术、组织和制度等方面仍然存在显著的融合性问题。本文基于简·芳汀提出的技术执行框架, 深度剖析了纪检监察机关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主要制约因素, 从主体结构、功能结构、运行结构和形式结构四个维度对权力监督结构进行调适, 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作者简介: 曾智洪, 杭州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周孙卿, 杭州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 陈煜超, 杭州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数字技术何以形塑基层监督体系?
——一个地方项目运作过程的分析
皇甫鑫 杨亚星
摘 要: 当前, 数字技术已逐渐融入基层监督实践, 在一定程度上形塑了基层监督体系。本文通过考察一个地方项目的运作过程, 从数字技术运用于基层监督的机制与效能、双维控权进路以及要素联动效应出发, 阐释数字技术形塑基层监督体系的深层逻辑。本文发现, 将数字监督应用于基层监督可以通过在线化、标准化与公开化, 实现全过程监督、实时监督, 并缓解监督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此外, 数字技术对基层监督体系的形塑作用还在于, 通过监督要素的联动实现对监督主体和监督对象的双维控权。数字技术对基层监督体系的形塑作用是对集约式权力监督以及谁来监督监督者等问题的有效探索。
作者简介: 皇甫鑫,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杨亚星,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讲师、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大数据监督手段的边界分析
徐明慧 陈思同
摘 要: 大数据作为信息化监督手段当下已被广泛运用。此监督手段具有速度快、精确性高等特点, 大大提升了监督的质效。但随之而来的是大数据监督手段与公职人员隐私权之间的紧张关系。本文在肯定公职人员享有隐私权及民众享有监督权的前提下, 提出大数据监督手段的具体标准。当对公职人员的监督出于保护公共利益的目的时, 相关部门可对公职人员涉及公共利益的个人信息及相关信息利用大数据监督手段进行监督。而对公职人员的个人行为, 除非公职人员能够充分证明其实施的行为完全不具有公共属性或不存在向公共行为转换的可能, 否则相关部门对公职人员的个人行为亦可采用大数据手段进行监督。
作者简介: 徐明慧, 中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党风廉政建设研究中心主任、 高级经济师; 陈思同, 中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党校研究专责。
大数据反腐背景下公职人员隐私权法律保护路径研究
毕 傲
摘 要: 公职人员的隐私权是基于普通公民的隐私权发展而来的。狭义的隐私权概念只是属于侵权责任法规定的一项具体人格权, 而广义的隐私权则包括涉及个人私域的敏感信息。公职人员掌握大量的公共权力, 处于特殊主体的地位, 其隐私权相较于普通公民受到更多限制。本文探讨公职人员的隐私权在大数据治理模式下所遭遇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以数据正义理论平衡社会公共秩序的保护与个人隐私权保护之间的价值冲突, 倡导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念, 从立法和制度层面探索公职人员隐私权的保护路径。
作者简介: 毕傲, 湖南工商大学法律硕士。
论政务处分救济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完善
闻梓安 钱小平
摘 要: 监察机关的政务处分权能具有复合性, 既在法定的权责内容上体现出准执法性, 又因与党的政治生活高度关联而体现出涉政治性。因此, 政务处分救济制度的构建应以其复合性为逻辑基点。外部救济机制存在现实的局限与障碍, 并非构建政务处分救济制度的适宜选择。内部救济路径有其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独特制度价值, 在处分救济上更具合理性与可行性。现行的救济制度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 宜对其作适当的补充完善, 增设复审、复核程序的再复核机制, 听取被处分人意见机制, 以及其他单位相关人员的参与机制, 以期促进政务处分工作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实现有机融合。
作者简介: 闻梓安, 东南大学法学院研究生, 东南大学反腐败法治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钱小平, 东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东南大学反腐败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博士生导师。
监察法规的界定及功能面向
许 柯
摘 要: 作为由国家监察委员会制定, 针对监察领域相关事项进行规定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普遍拘束力的法规范形式, 监察法规是对以《监察法》为核心的监察法规范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在“自上而下”的监察法典化路径以及 “自下而上” 的法规探索化路径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探索建构“不敢腐、 不能腐、 不想腐”的腐败治理制度体系, 监察法规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不敢腐”的立法导向下, 监察法规以落实落细日常监督、 整合社会监督力量以及完善监察问责制度等作为重要的功能面向; 在“不能腐”的立法导向下, 监察法规以健全监察信息公开制度、特约监察员制度、请托事项报告制度以及财产申报制度等作为重要的功能面向; 在“不想腐”的立法导向下, 监察法规以完善廉政教育制度、强化公职人员道德操守等作为重要的功能面向。
作者简介: 许柯, 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监察法学院)2019级监察法专业硕士研究生。
法治反腐视域下完善职务犯罪技术调查权制度研究
陈鑫铭 谌礼清
摘 要:《监察法》中关于技术调查措施的规定, 不仅是监察机关职务犯罪技术调查权的法律依据, 也反映出技术调查措施在反腐败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但技术调查权现有的制度框架还无法满足实践需求。在法治反腐视域下, 为确保监察机关依法高效行使技术调查权, 通过制度构造的理论分析, 职务犯罪技术调查权的制度完善应从三个方面重点展开: 明确以权力边界为基础的适用范围, 建立以高效反腐为目标的权力配置和运行模式, 构建以监察司法化为核心的监督制约机制。
作者简介: 陈鑫铭, 湖南省廉政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谌礼清, 湖南工商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小细节”与“大格局”:纪检监察问题线索处置方式的发展变迁历程与意义
冉红音 阳 平 赵 雪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 纪检监察机关问题线索处置方式发生了显著而深刻的变化, 从十八大之前的筛选部分线索以供立案发展为全面分类处置问题线索, 并对具体类别进行了三次调整。在这一过程中, 全面分类处置问题线索取代了简单筛选办案线索, 新增并突出运用“谈话函询”处置方式, 将“拟立案”调整为“初步核实”一种后续处理方式, 并确立了集体研究问题线索的专题会议制度。这些发展变化对纪检监察工作带来深远影响, 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为全面从严治党的贯彻落实夯实了基础, 提升了纪检监察工作的规范化法治化水平, 有助于纪检监察工作新理念的形成与巩固, 有利于实现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 冉红音, 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副教授, 中国政法大学纪检监察学博士研究生; 阳平, 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助理研究员; 赵雪, 中国政法大学纪检监察学博士研究生, 内蒙古自治区纪委监委大数据中心干部。
涉腐涉纪网络舆情的特征、分类及应对策略研究
黎春蕾
摘 要: 涉腐涉纪网络舆情具有敏感度高、态度倾向性强、传播传染力大、生命周期复杂等特点。本文根据舆情主体、舆情功能目的、舆情生命力三个发生学特征对G市H区2010~2019年的102 涉腐涉纪典型舆情案例进行统计分析, 将其划分为“利益受损者网络发动模式”、“信息掌握者网络曝光模式”、“不法目的者网络炒作模式”和“时政关注者网络建言模式”四种发生模式, 并提出如下建议: 以提高涉腐涉纪网络舆情应对效率和效果为目的, 打通涉腐涉纪网络舆情的安全阀、 打造涉腐涉纪网格舆情高效处置链条、 提升纪检监察部门 - 媒体/意见领袖信息通报共享的合作效应、 形成机制制度与法治建设严密完整的长效体系。此外, 本文还提出基于不同的发生模式有所侧重地强化舆情处置中的关键应对环节。
作者简介: 黎春蕾,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纪委监委。
监察法治话语与中国话语逻辑———以留置的对等英译问题为例
戴晓军
摘 要: 《监察法》 以留置取代“双规”是法治反腐的重大进步,是党和国家契合中国特色实践进行反腐的智慧结晶。但“留置”措施这一创新的法律概念并无对等的英译表达, 在中西话语体系斗争中, 中国特色监察法治需要阐释中国语境下的监察法治话语和话语逻辑, 逐渐消解国际反腐合作中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政治偏见。本文先从概念语义和法治语境下阐述“留置”的特殊内涵, 并就学界的多种英译表达论述其表达的缺失。究其原因, 中西不同权力体系下的话语逻辑存在根本不同, 故在监察制度表达上体现出 “ 有限” 和“ 有为” 之分。“留置” 这一监察强制措施集中体现了中国“有为监察” 的特质。而要实现对等英译, 就是要在中国特色和国际表达间寻求一种平衡。
作者简介:戴晓军, 南京审计大学监察学院硕士研究生。
廉政学研究重点、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2020 年廉政学学科建设研究综述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课题组
摘 要: 2020 年廉政研究持续推进, 研究成果丰富。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腐败和反腐败、监察体制改革研究不断深入, 纪律建设研究受到重视, 党政问责领域成果丰硕, 古今廉政制度史研究较为丰富。但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包括廉政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依然没有达成共识, 廉政学科化建设的基本条件依然没有得到完善, 廉政问题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发展的情形依然明显。廉政学发展任重道远。廉政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 视角上以“清廉中国”为视域的廉政学理论不断深化, 内容上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监督体系构建迅速发展, 研究方法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廉洁感知测量深入发展。
课题组成员简介: 蒋来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秘书长、 研究员; 孙大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社会学研究所廉政建设与社会评价研究室副研究员; 于琴,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廉政建设与社会评价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许天翔,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廉政建设与社会评价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何圣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科研助理。
纪检监察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周艺津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 纪检监察部门成为我国反腐败最重要的部门, 培养高素质纪检监察人才既是推进监察体制改革和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要求, 也是推动纪检监察学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的动力所在。当前的纪检监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尚不明确、交叉学科属性不清晰、 学历阶段人才培养不贯通、 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 师资力量极度缺乏等问题, 因此应该从重视本科阶段的纪检监察人才培养、 建立学科平台和开展学科基地建设、 完善硕博士培养体系建设、 创建纪检监察学学科课程体系、 建立专业化的师资队伍等方面解决上述问题。此外, 笔者还根据纪检监察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提出建立“A(原有优势)+K(核心知识)+X 研究方向)”的培养模式模型架构。
作者简介: 周艺津,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2019 级国家监察学博士研究生, 中铁北京工程局集团纪委副科级纪检监察员、 政工师。
购买方式:社科文献出版社京东官方旗舰店(点击下方链接)
https://item.jd.com/10049329172737.html